《朱峙三日記》
發布時間:2024-05-20 來源:荊楚文庫 閱讀次數:
予今年五月初九日七十初度,念自童稚而少壯而老大,其間大病幾死者非一次。近五年每以寒暑失度,致痼疾不能愈,一屆秋末欬逆甚劇。憶杜甫詩“人生七十古來稀”,予素體弱,雖耳目聰明而精神疲憊,行步龍鐘。陶詩所謂“人生不滿百”,蘇詞所謂“來日苦無多”,人固不能越自然界而例外生存者也。況中年傷于哀樂,國難后避寇施州,頭童齒豁,忽呈衰老。東歸三年,馴至七事相累,境迫桑榆,讀書時少。洵所謂時過而后學,則勤苦而難成矣。
邇來檢所著述,得詩千四百余首,文稿及雜文二百余篇。淺陋之辭,固未敢以作家論也。惟日記之作,始念起于光緒戊戌春間。是時讀書五載,每見先師程公松年于其常用書眉上多記年月日時,或間注數語,隨時可查證其過去事。予尚童稚,亦戲仿之,以所讀四書、唐詩、自訂塾課字本,亦記以時日,而時取檢察。八九歲所書字課,經師判有月日者,亦積數帙置幾上古瓶中(此瓶為先祖父冠群公在道光中年購自本城,余相國柱后人所售者,高二尺,有碎冰),志在永遠保存。辛丑春,初從高師讀習制藝試帖,底稿謄真,后尾必記年月,或以紙條貼小冊存之。甲辰以后,另以小本記載尤詳。丙午肄業兩湖總師范學堂,兼記邸鈔與滬漢報社論說,當日報館稱報社,社論稱論說,非如今之稱謂。隨時參與人事評議。民國乙卯,奉諱家居,就近任寒溪中學教員。搜舊時零稿僅存者,整理成冊,而完成民元及清代未竣日記。丙辰三月,又補充癸巳至丁酉五年間之事。戊午在金湖中學,舉凡清代日記未完者,復一一整理,匯分成冊,然非敢問世也。癸亥供職閩垣,偶借觀閩侯張時蕃君所藏《曾滌生手書日記》影印本,繼又得觀李蒓客《越縵堂日記》影印本,似與予日記同體例。次年甲子,以干支便計算,乃改用大本,為疏朗大字,立志寫載不缺月日。幾經變亂,幸賴分寄各地,得以保存無失,即現有之六十三年日記也。甲子至庚寅,每年系分上下二冊裝訂。
夫日記非難事也,在有恒耳。二十年前,見同學劉菊坡、張肖鵠二君日記。劉君或作或輟,僅十余年而止。張則始勤終怠,一二年即止矣。漢川友人嚴其安,亦有二十余年日記,惟草率殊甚。與予同教三一中學四年,曾閱之。草率之字,本式大小不一,記晴雨氣候與時事重要者亦無缺,且多評論。求之近代教師中,亦難能可貴者。予長黃岡時,有法院庭長黃履思,南城人,予曾閱其日記,自民元壬子至甲戌,二十余年間所寫無缺,且取材宏富,書法秀美。其后調恩施法院未久,值日機轟炸施南城,衣物與日記俱盡,僅以身免,此則最可惜者。黃為清諸生,習法學,其品誼甚好,予因連系敘及之。
予日記內容在清代者,如朝廷掌故文獻、君后之敗廢荒淫、官吏昏庸貪墨,以及國家貧弱緣由、革命黨會潛伏、內政外交、邸鈔文告,凡可紀者,即民間軼聞亦悉載之。次則詩文書畫之品評,音樂戲劇之觀聽,亦間有類載。五十余年中,國體政治之變更遞嬗,因益改革,凡具有歷史性者無不搜羅焉。今病小愈,乃匯集幼時日記及現存者,共為百零四冊,付予三子保存。倘蒙當道采集,認為予此記具有歷史意義,列為稗官野乘而代為印行,則朝章國故、民間文藝,或賴以知;歷史沿革,社會發展真相,于各學校授近代史者與社會文藝作家,不無小補也。
一九五五年壽昌老人朱峙三
(上文為《朱峙三日記》自序)

《朱峙三日記》
朱峙三著
周國林、胡念征整理點校
ISBN:9787576900637
出版時間:2024年2月


內容簡介
朱峙三(1886—1967),亦作峙山,光緒十二年生于武昌府武昌縣(民國二年改稱壽昌縣,民國三年改稱鄂城縣,今屬鄂州市)縣城。原名鼎元,字峙三。后更名為繼昌,號峙山山人,晚年自署壽昌老人。朱峙三祖父本胡姓,幼時承祧朱家,峙三隨朱姓。朱峙三十六歲考中秀才,后轉習新學。辛亥首義前后,任《漢口中西報》《公論新報》主筆、《中華民國公報》編輯。中華民國成立后,任黃安(今紅安)縣公署書記官,兼理司法。其后在鄂城寒溪中學、漢陽晴川中學、湖北省第一師范等處任教。20世紀20年代末至抗戰爆發前,歷任蒲圻縣縣長、黃岡縣縣長等職。抗戰爆發后,隨省府西遷,輾轉宜昌、巴東、恩施等地??箲饎倮?,東歸武漢,續任省府參議。新中國成立后,任湖北省參事室參事。
朱峙三自七歲起開始寫日記,至七十六歲因年老罷筆,持續七十年未曾中輟。朱峙三親歷和見證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六十年代中國社會風起云涌的歷史變遷。他的日記內容非常豐富,關注社會人生,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既有關于時事的大量見聞,也有由此生發的感想和議論。他的日記是留給后人的一筆寶貴的遺產。朱峙三先生的日記手稿歷經戰亂兵燹,得以保存,實屬不易。
2011年,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曾整理點校朱峙三部分日記,章開沅先生在序言中說:“他(朱峙三)從來不是風云際會的英雄,而只是作為一個普通的正直的知識分子,忠實地記錄下身邊的所見所聞,包括自己當時的思想活動。也正因為如此,這部日記便區別于一般的史事記載,它的史料價值在于比較具體地敘述了歷次重大事件在民間的反應,保存了不少普通老百姓當年的原始議論,這些倒是在一般官方文獻和顯赫人物回憶録中所難以見到的?!贝舜瓮暾c校出版《朱峙三日記》,其意義自不待言?!吨熘湃沼洝窌r間跨度之長、保存之完整、內容之豐富,世所罕見。

上圖為《朱峙三日記》的整理者之一周國林教授、責任編輯之一魏耀武博士與朱峙三的嫡孫胡慶曾先生在鄂州市臨江鄉胡林村(朱峙三先生的祖籍地)調研。朱峙三的祖父本胡姓,幼時承祧朱家,峙三隨朱姓。后人已復胡姓。
《朱峙三日記》序
朱峙三先生是與我交往較多的辛亥老人之一,擅長書畫,勤于治學,日記終身不輟。1955年自行整理匯集,日記已有一百零四冊之多。朱老熱心近代史事研討,曾多次邀我前往閱覽,頗有選編付梓之意。但限于客觀條件,歲月荏苒,直至老人病逝,這部日記一直未能問世。幸好其子胡香生同志珍惜先人手澤,歷經“十年動亂”,保存完好無缺。現由香生先將癸巳(1893)至己未(1919)27年日記擇要輯錄,以供研究此段史事者參考。朱老地下有知,當亦深感欣慰。
朱老自幼熱愛祖國,關心時事,舉凡近代重大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維新、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贛寧之役、討袁戰爭等等,在日記中均有所記述。誠如他自己所言:“予日記內容在清代者,如朝廷掌故文獻、君后之敗廢荒淫、官吏昏庸貪墨,以及國家貧弱緣由、革命黨會潛伏、內政外交、邸鈔文告,凡可紀者,即民間軼聞亦悉載之?!?/p>
但是恕我直言,讀者不可指望在日記中能看到諸如宮廷秘聞、政黨內幕之類的奇特記載。在上述那些重大事件中,朱老并非什么核心人物,甚至大多也并非親身參與者。他從來不是風云際會的英雄,而只是作為一個普通的正直的知識分子,忠實地記錄下身邊的所見所聞,包括自己當時的思想活動。也正因為如此,這部日記便區別于一般的史事記載,它的史料價值在于比較具體地敘述了歷次重大事件在民間的反應,保存了不少普通老百姓當年的原始議論,這些倒是在一般官方文獻和顯赫人物回憶錄中所難以見到的。
作者曾擔任過《中西日報》《公論新報》的主筆(即社論撰稿人)和編輯,他具有新聞記者的社會視野和采訪的經驗,因而日記的許多內容頗有助于我們對清末民初社會環境的了解。迄至己未年 (1919年)為止,作者長期僻處鄂城(清末原稱武昌,民初曾一度改為壽昌)家鄉,行蹤所至無非是武漢、黃安(今紅安)、大冶數地,至于開封、南京、九江、南昌、北京等省外城市均屬短暫逗留。可以說,他的親身見聞主要限于湖北,但其觀察社會的細致深入則又多少彌補了地區局限之不足。舊中國基本上屬于農業宗法社會范疇,轟轟烈烈的政治事件雖多,社會內部結構的演變卻非常滯緩。重大事件易入史書記載,漸進而又細微的演變則往往為人們所忽視,朱老日記的側重點恰好在于后者,這自然將引起讀者的濃厚興味。比如湖北縣城的風土人情、禮俗習慣,私塾、書院、學堂的學生生活,科舉考試的繁瑣過程與夾帶舞弊,窮酸秀才如何到各地打“抽豐”,古董商人如何制作贗品,革命黨人在學堂如何秘密活動,縣書記官(相當于主任秘書)如何周旋于縣衙內外,禁煙委員如何巡閱各鄉,虛應故事,以至南洋勸業會的盛況空前,武昌首義之夜的風聲鶴唳,鄂城中元、端午兩節的燈火、龍舟等等無不歷歷如繪,并且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作者自幼讀書,成年后又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日記的選編,有意識地較多保留了這方面的記載。例如,以準備科舉應試為宗旨的私塾教育,入塾有哪些禮節,對不同年齡、水平學生的教學如何組織,課程內容、進展程序與教學方法,學費的數額與交納方式,以及塾師、學生的課余生活等等,均有詳盡的敘述。更為難得的是在武昌縣師范和兩湖總師范學堂期間的日記,對學習期限、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狀況、學生來源、課外活動諸方面,保存了許多相當具體的記述。這些對于研究清末廢科舉、興學堂的教育體制改革,特別是對于研究具有深遠影響的“癸卯學制”,無疑很有裨益。民國初年,作者在湖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鄂城寒溪中學、大冶中學、武昌三一中學、漢陽晴川中學等校任教,日記內容雖然頗多重復且平淡之處,但經過刪節也保留了許多有關早期中等教育的原始資料。我相信,這方面的內容將會引起中國近代教育史研究者的注意。
由于作者生長于清寒之家,成年后又常為家庭經濟困難所苦,所以日記比較注意銀錢數字的記錄,諸如銀錢比值、借債利率、薪俸工資、文章稿酬、書畫行情、車船票價、食宿費用,乃至年節和婚喪開銷,一筆一筆都寫得清清楚楚,這些數字誠然沒有企業賬目那么重要,但卻有助于了解各個時期的貨幣、工資、物價。特別是從社會史的角度來說,以此作為普通醫生(朱老的父親是中醫)和教員家庭經濟的一個個例來分析研究,也是很有意思的。此外,細心的作者還詳細地記錄了火車、輪船、木船、轎子、獨輪車的行程、路線、速度,也記錄了縣與縣之間的郵路和傳遞方式,這些內容對于了解近代中國內地交通狀況的變化,應該也是有參考價值的。
細心人的日記,需要以同樣的細心來閱讀,才能充分發掘那些細微之處藴含的社會意義。即以家庭和學校的照明用具而言,作者長期習慣于清油燈柔和而又暗淡的光線,所以開始用煤油燈便覺得非常刺眼,熄滅時氣味又很難聞,而及至到教會辦的三一中學教書時,則已經習慣于電燈的亮光了。這種個人生活習慣的變異,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與外國石油的傾銷和近代市政建設的興起,都是密切相關連的。人們思想意識的變遷,某些傳統思想的隱退,某些近代意識的萌發,也并非在任何時候都通過狂風暴雨式的變革表現出來。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以后,決定使用公元紀年和陽歷,作者對此持冷漠態度,仍然在日記上沿襲干支紀年和陰歷月日,所不同的無非是用公元和陽歷給予注釋而已??墒钱斨袑W生興高采烈地演戲慶祝新年元旦,并且理直氣壯地以演戲疲勞過甚為由要求添假一天時,作者這才意識到世事的變化,并且感慨,千百年來清高的“士”是羞于與“倡優”為伍的,可是現在的“士”卻以行“倡優”之事為樂了。當然,舊中國的社會進展是相當迂緩的,內地的前進步伐更顯得緩慢,日記中那些灰暗的色彩、感傷的情調、松弛的節拍,可說是一個古老民族落后的影子。
我對作者的真率感到由衷的敬佩。他整理自己五十多年的日記,分明是企盼“當道采集”“代為印行”,但卻努力保持當年日記的原來風貌。除了對自己的學業成績、書畫作品和在黃安(今紅安)的政績稍有自炫之意(這也是原始思想)以外,他并未打算把自己寫成思想多么高超、功業多么偉烈的英雄。恰恰相反,倒是如實地記錄下自己頭腦中那些落后思想以至“不潔之念”,譬如名教觀念、迷信思想、迷戀科舉、重男輕女、制作前人書法贗品、邀妓女陪同宴飲等等。當然,日記更多的內容是敘述個人和家庭的苦楚,如失業、負債、貧病交加、喪父失子等等,雖有自我憐憫的弱點,但卻是舊中國知識分子悲慘境遇的真實記錄。不過日記的主要價值并不在這里,它的好處是比較具體地敘述了作者和他的同輩人(如張肖鵠、劉菊坡等),如何經歷了科舉生涯轉入新式學堂,如何逐步改變傳統觀念接受“排滿”革命思想,又如何在武昌首義以后從興奮轉入消沈并出現新的分化……或許可以說,日記粗略然而頗為生動地勾畫出辛亥前后那一代知識分子的群像。這些內容將可豐富我們研究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問題的認識,而從真實性來說又要超過若干堂而皇之的所謂回憶錄。
年輕的讀者也不妨看看這部日記,即令不是從事中國近代史教學和研究的同志,從中亦可吸取某些有益的東西。看看那一代青年走過的道路是多么崎嶇坎坷,經歷的生活是多么慘淡艱難,這樣才可以了然于他們何以那樣歡欣鼓舞地迎接全國的解放,何以歷盡磨難挫折而仍然那樣熱愛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從這個意義來說,朱老的日記又可以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輔助讀物。峙三先生是一位愛國的正直的知識分子,由于封建文化習染較深,為人過于謹小慎微,而且受到家庭困難的拖累,在每個歷史轉折時期都未能躋入先進的行列。辛亥革命前夜,剛接受“排滿”思想不久,突然嘔血不止,臥病在床,以至未能投身武昌首義,也未能在新成立的湖北軍政府中謀得一官半職。辛亥革命失敗以后,當友人董必武等繼續抗爭并尋求新的革命道路的時候,他仍然困于貧病,為一家老小衣食奔忙。直至解放以后,湖北省人民政府任命他擔任參事室參事兼文物整理保管委員會委員,生活和醫療有了可靠的保障,他才得以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充分發揮余熱,勤奮地工作和學習,直到享有81歲的高齡。
朱峙三先生改變祖國貧窮落后面貌的善良愿望,只有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才逐步化為現實。他非常珍惜革命勝利的成果,并且真誠地想為社會主義建設增磚添瓦。關于這部卷帙浩繁的日記,他也想盡可能使之為社會所利用。他生前曾說:“倘蒙當道采集,認為予此記具有歷史意義,列為稗官野乘而代為印行,則朝章國故、民間文藝,或賴以知;歷史沿革、社會發展真相,于各學校授近代史者與社會文藝作家,無不小補也?!蔽蚁耄沼浀倪x輯出版,正是尊重這樣一位愛國老人的遺愿。
日記由于作者本來是寫給自己看的,所以文字未經修飾,錯字、重復以至語句不夠通順之處常有出現。編選過程中,除作必要的不損害原意的刪節以外,一般保持原貌。
(作者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華中師范大學資深榮譽教授、原校長章開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