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蜜:最是書香能致遠 ——《荊楚文庫?楊昭悊集》誕成記
發布時間:2024-04-24 來源:荊楚文庫 閱讀次數:
2015年下半年我社開始《荊楚文庫》的出版工作。素言“惟楚有才”,荊楚文化輝煌燦爛、博大精深,在中華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荊楚文庫》是對荊楚文化典籍進行一次系統整理和深入研究,提煉荊楚學人智慧,總結歷代治鄂成功經驗,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所以《荊楚文庫》的出版特別有價值。我和同事韓秋婷非常難得有機會承擔了《荊楚文庫》其中的一本《楊昭悊集》編輯工作。這次的編輯工作十分難忘,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新的編輯方法。在實踐中收獲,在分享中成長。編纂出版《荊楚文庫》任重道遠,需要參加的每一位出版人以強烈的使命感,付出全部努力來完成這項任務。
《荊楚文庫?楊昭悊集》的編輯工作與一般圖書的編輯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它是一段從無到有的過程。這本《楊昭悊集》就是我們盡力通過各種文獻來源途徑,查找出近一百年前的原始材料,經過收集、甄別、整理、輯錄、完善而成形的。
楊昭悊是中國第一代圖書館學人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他僅享年48歲,1939年去世。開始時《荊楚文庫》規劃只出版他的代表著作《圖書館學》,并且《荊楚文庫》編輯部提供了一本不是很清晰的掃描版本的紙稿,所以我們設想這是現成的材料。但真正開始做的時候,卻是一波三折。首先,《荊楚文庫》編輯部蔡社告訴我們《圖書館學》前有蔡元培等人的序,是非常重要的。但那本最初的掃描版本中是沒有這些序的,我們當時意識到這個版本不全。從此,我們開始走上自己文獻收集的艱難階段。我請教了我的老師,在武漢大學圖書館文獻傳遞的數據庫中找到了另一個版本的《圖書館學》,這個版本是有序的,版本質量也較好,我們對照這兩個版本,發現前一個版本的《圖書館學》有非常嚴重的缺頁情況。這說明在文獻收集階段版本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后來我們排版出了《圖書館學》,但頁碼達不到文庫編輯部每冊圖書的字數標準。《荊楚文庫》編輯部蔡社提出了一個方法,收錄楊昭悊的文章,將先生的論文和著作收齊,出版《楊昭悊集》。這是開創性的工作,因為從來沒有出版過楊昭悊的集子,而且因為楊昭悊去世的較早,現在關于他的文字材料已經很難找到了。我們深知這個工作的意義,但在這種資料匱乏的情況下如何來做呢?《荊楚文庫》編輯部蔡社又告訴我楊昭悊的代表性論文《人民對于公共圖書館的權利義務》發表于1923年的《晨報副刊》上。我們開始沿著這個線索找下去。《晨報副刊》很出名,后來出版過縮印版本的《晨報副鐫》,武漢大學新聞學院有這套書的收藏,我在有3排書架的《晨報副鐫》中終于找到了這篇文章的掃描版。后來,我又查遍武漢大學圖書館數據庫,找到了楊昭悊20多篇論文,其中有8篇為譯著,因為《荊楚文庫》不收錄譯著,我們進行了刪除,最后我們按發表時間進行排序,重新錄入排版。但我們的文獻收集歷程又有了新的變化。我請了北京大學圖書館范凡老師為《楊昭悊集》寫序,他傳給我幾篇關于研究楊昭悊的論文,我在參考文獻中發現有兩篇楊昭悊的文章,我們沒有收錄。這兩篇論文仍是發表在《晨報副刊》上,發表的時間更早,所以我們又回到查找資料的起點,再次到新聞學院翻找那3排書架的《晨報副鐫》。更為寶貴的是,專家發給我一張非常珍貴的楊昭悊的照片。看到在那張已經泛黃的老照片中楊昭悊先生永遠年輕的臉龐,作為千方百計出版他集子的后世編輯,一剎那我領悟了圖書傳承的意義。但是,我們辛苦找回來的文獻全部都是近一百年前的原始文獻的掃描版本,由于年代較久遠,大部分字跡已不清晰,再加上當時為豎排繁體字,這些都需要編輯、照排和校對拿出文獻校勘的能力,在底本和樣稿間反反復復地對照來完成審稿工作。
我們為《荊楚文庫》的出版付出了遠比一般圖書出版更多的心力,但是我們覺得能參加《荊楚文庫》的出版工作是一項光榮的任務,因為我們是在做讓很多瀕臨消失在人類浩渺歷史長河中的珍貴文獻能重新回到大眾中來的工作,并且通過我們的手能繼續傳承下去。楊昭悊老先生曾在中國開始走向現代文明的動蕩的民國時期呼吁打破幾千年來的私人藏書樓,建立讓老百姓都能進去的現代圖書館,現在當我們自由走進窗幾明亮、充滿現代化的圖書館時,怎么能遺忘曾經的先賢們為中國現代文明發展奔走相告的風骨。即使圖書館學只是當時新文化運動中非常小的旁支,但今天我們能出版中國現代圖書館開端的文獻,能挽救圖書館學珍貴史料,也是具有意義非常的價值。
《荊楚文庫?楊昭悊集》出版歷時兩三年,我難忘整個出版過程,也要非常感謝為這本書付出辛勤工作的老師和同事。楊昭悊這個名字對大部分人來說是陌生的,但對于有幸成為他文集的責編的我來說敝帚自珍。正如我的老師告訴我:文華圖專的創建人沈祖榮是一位圖書館學的大教育家,而楊昭悊則是一位中國第一代圖書館學代表人物之一,是將現代圖書館引進中國的先驅,對圖書館業發展影響至深。《荊楚文庫?楊昭悊集》可以堪稱第一本楊昭悊的全集,很多內容是當前第一次公開出版,肯定能引起圖書館學界的關注,所以它是一本有較大發行潛力的圖書。
《荊楚文庫?楊昭悊集》出版三年后,現在我再來查看,這本圖書在我社已經發行完成。我不禁聯想,在某時某地的圖書館內,會有某位讀者在書架上便捷地找到這本圖書,這個場景是楊昭悊老先生作為圖書館人的理想,而圖書這個載體會把先輩的優秀思想永遠保存下來并傳承下去,作為出版人的我們一定不要負于這份光榮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