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百義在《荊楚文庫》工作委員會暨編纂出版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的發言
發布時間:2013-10-25 來源:荊楚文庫 閱讀次數:
周百義在《荊楚文庫》工作委員會暨編纂出版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的發言
(《荊楚文庫》工委辦公室副主任、編委兼編輯部主任)

今天我們在這兒召開《荊楚文庫》編委會,主要有三個議題。一是討論并審定入選《荊楚文庫》的書目,二是審定第一批擬出版的書目,三是審定文庫的裝幀設計方案。
《荊楚文庫》編纂出版工作自2014年7月18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啟動大會,已經一年有余。一年多來,在省委省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位專家學者的悉心指導下,先后在省內外召開十余次座談會,數易其稿,完成了今天呈現給各位專家學者面前的這套書目以及裝幀設計方案。我們深知,由于此項工作涉及面廣,我們的經驗還很不足,書目的編制中可能還存在這樣那樣的疏漏,今天把大家請來,希望各位編委在現有基礎上繼續獻言獻策,使書目更趨完善,并對我們計劃于第一批出版的圖書及裝幀設計方案提出建議。
上一次,在東湖飯店的專家座談會上,我就書目編制的指導思想,及在編選中如何處理各種關系,向大家做了一個匯報,今天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們的編選初衷,我再就有關情況向大家說明一下。
第一,《荊楚文庫》的編纂出版,吸取了省外同類文庫的編制經驗與教訓。書目制訂之初,我們調查了湖湘文庫、燕趙文庫、新疆文庫、山西文華等地文庫的編纂出版情況,在制訂編纂方案時,一是我們除了收錄傳世文獻外,還計劃將非傳世文獻,如出土文獻,部分民間文書也收錄其中。二是外省的文庫舊志只收錄部分有代表性的,我們計劃將存世的舊志全部囊括其中。三是我們吸取外省的經驗,不主張按照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來整理文獻,而是學習湖湘文庫“以人系書”的編選原則,將一位作者的作品編纂在一起。這樣便于讀者了解其創作研究的全貌。當然,為了克服“以人系書”的缺陷,我們計劃在文庫的書目后面附上按“四部分類法”排列可供檢索的文獻目錄。當然,無論是采取任何一種方法收錄,可能都會有弊有利。我們的主張是少數服從多數,聽從大多數專家的意見。四是本著與時俱進的原則,方便今天讀者和研究者使用與閱讀。
第二,集思廣益,反復調整。今天呈送給各位專家的書目,已經是第七稿。對于這套書目,大多數的專家并不陌生。因為我們的編輯曾經多次登門向有關專家求教,也曾召開過一些小型的研討會。我們收到的書面意見,迄今已有一百多篇。有些專家,多次撥冗抱病審讀書目,有些寫出了幾萬字的審讀意見,其誠其情讓我們感佩不已。
目前,我們列入《荊楚文庫》的書目有1372種,其中文獻編收錄725種,方志編收錄396種,研究編收錄251種。當然,這只是個動態的數字。書目也只是個工作用本。雖然絕大多數應收盡收了,但還有少量的遺漏。如我們在書目制訂后,編輯部就發現還有《楚史梼杌》、唐襄陽劉言史、宋代江陵崔遵度、元崇陽嚴士貞等人的作品沒有收入。但由于書目已印,有待這次討論后再增補進來。同時,有些列進去的是刻本或鈔本,在實施時也還需要目驗“經眼”才能確定是否可以收入或者是否仍然存世。
第三,在編選這套書目時,我們有這樣一些指導思想:
《荊楚文庫》收錄的書目,必須是鄂籍人士的著作,或寓鄂人士在鄂期間的著述。關于鄂籍人士,凡出生在湖北,我們皆認為是鄂籍人士。但出生在外省,祖籍三代以內認定為鄂籍人士,超過三代不再認定為鄂籍人士。如昭明太子,出生在襄陽,我們認定其為鄂籍人士。如杜甫,盡管《新唐書》中稱其祖籍襄陽,民國時期的盧氏兄弟在編選《湖北先正遺書》時將杜甫作品收進來了,但我們征求大多數專家的意見,覺得杜甫家族離開湖北到鞏縣為官已經超過了三代,將杜甫列入有掠人之美的嫌疑,文庫只選他有關湖北的詩文。而程顥程頤,從其祖父起即在黃陂為官,他們兄弟倆出生在湖北,在湖北讀書,盡管學界普遍認定他們創建了“伊洛之學”,但按收錄原則,我們認為他們當是湖北人,何況同時代的朱熹也認定他們為黃陂人,我們便也將其著作收在文庫中。至于寓鄂人士,我們不收其全部著作,只收錄其在鄂期間的著述。如張之洞,我們不收他在外地為官時寫作的作品。而李贄,也只收錄他在麻城寫作的幾部重要著作。
關于楚地的認定,也是“文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湖北是楚國故地,但在先秦時期,楚國的疆域已經不僅僅包括現在的湖北。如何收錄楚人的著作,也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經過與各位專家的討論,我們吸取大多數人的意見,認為,一是要處理好大楚與小楚的關系,二是有個核心區與非核心區的關系,三是對楚文化的發展與形成是否有重要影響的問題。如出生在楚國,現在又屬于湖北境內的,其著作毫無疑問是我們的收錄范圍。但當年是楚國治理的范圍,現在不是湖北管轄范圍,如果著作不是非收不可,也不收入。如儒家的重要人物荀子,當過楚國蘭陵縣令,他的作品《荀子》我們不擬收入。但在先秦時出生或生活在楚國境內,受楚國治理者,同時對荊楚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又有重要的影響,我們則將其著作收在文庫中。如出生在楚苦縣的老子的《道德經》,出生在宋蒙地的莊子的《莊子》。史學界認為莊子是楚莊王后代,作品又多寫楚國的人事,對楚國哲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至關重要,我們均將其收入文庫。李爾鋼先生對此曾有專文論述,各位編委應當已經看過,我不再展開說明。
文獻編中文獻的收錄,元以前的應收盡收。明清時期的擇其主要作者主要著作收錄。民國部分,由于著述眾多,也只擇其主要作者和主要作品。民國時期寓鄂人士的作品,因交通便利,來去無常,我們只收其寫湖北的作品。民國時期的報紙,由于難以保持原貌,我們計劃將來收錄在數字化文庫中,不擬收在紙質的文庫里。至于期刊,我們擇其主要的幾種列在了文庫中。
關于方志編,我們通過多方收集目錄,目前列入了現存湖北舊志396種,其中部分是省府縣志,部分是山水寺廟書院會館專志。這些書目是否準確,是否還全部存世,與文獻編一樣,都需要在實施時目驗方可確定。方志編的整理,過去在方志辦的領導下,各地曾先后出版過一些點校本、影印本,其中不乏優秀之作。據統計,全省已經整理了舊志280種,其中公開出版的有191種。這里面,由出版社出版的點校本77種,由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有114種,還有些是各地縣市內部整理本。但有專家現提出,有些省市在整理舊志時為了保持原貌,采取“不點不校不編”的原則,應當將省府縣志擇善本全部影印出版。當然也有專家認為,從使用角度看,古籍的點校出版是通行的做法,如果方志有部分已經點校出版,沒有必要全部退回去采取影印出版,不妨采取影印與點校相結合的方式。至于這種設計是否合理,今天我們也想就方志的整理方式聽聽各位的高見。
研究編中主要是今人研究荊楚文化與湖北文化的著述,大多數已經出版過。有些選題是我們設計的,還需要請人來落實完成。有些專家擔心這些未經時間檢驗的著作質量能否保證,作者是否勝任,我們一定會汲取大家的意見,寧缺勿濫,條件不具備,不濫竽充數。
關于出版的形式,文獻編擬采取繁體橫排,研究編簡體橫排。
關于列入第一批擬出版的書目,本來要等書目經編委會討論通過后再實施。但書目今年7月已初步完成后,編委會因故未能如期召開,結果又考慮文庫啟動已久,要及時出第一批書,在總編輯的指導下,我們挑選了70余種上百冊作品讓出版社先動手準備。這些作品,一是代表了荊楚文化的精髓,二是在學界基本沒有什么爭議,三是這些作品一部分本省過去已經出版過,一部分在外省市的古籍出版社也都出版過權威的版本,我們通過購買版權的方式借力,實施起來比較容易。所以我們希望在今年底明年初先推出一部分。但是,這些書目中方志部分除了專志外,其余府縣志雖然列入了少量,但因技術原因也還沒有實施。
第四,關于裝幀設計的情況,一會兒還要請美術總監、裝幀設計師專題匯報,我就不再重復。
各位編委:《荊楚文庫》啟動一年多來,感謝各位對書目的編制和編輯部的工作給予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編輯部各位同仁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謝。今天送給大家的書目,與其說是我們的工作成果,不如說是凝結著各位編委的心血。但我們知道,由于我們編輯部成員主要是出版社的編輯出身,專業造詣與學識水平所限,疏漏與謬誤之處,容或不免。今天請各位專家學者來,還希望能對我們提供的這套書目批評指正,編輯部同仁將虛心接受、在未來的編纂出版中認真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