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林:上無愧于先賢 下無憾于子孫
發布時間:2013-10-25 來源:荊楚文庫 閱讀次數:
上無愧于先賢 下無憾于子孫
周國林
(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荊楚文庫》編委 )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湖北省“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歷史進程中,我們迎來了湖北省有史以來最大的文化工程——《荊楚文庫》的正式啟動。在此,我作為參與編纂《荊楚文庫》的一位學者,談談三點感想和我們的期待。
一、編纂出版《荊楚文庫》是湖北省建設文化強省的重大決策
近幾十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目標。在
眾所周知,湖北是全國著名的文化教育大省。就當前最能代表文化和教育實力的高校發展水平而言,湖北省的地位僅次于北京和上海。然而,要成為真正的文化強省,我們需要自己的一些文化品牌。據統計,從先秦至民國時期,荊楚先賢著作以及外地
人士反映荊楚歷史文化的著作不下一萬種,而流傳至今者有兩千多種。此外,各地圖書館和民間還收藏著一些以往不見于著錄的珍稀刻本、稿本和抄本。反映明清以來歷史風貌的地方文獻(如碑刻、契約、宗譜)和檔案文獻,更是數量驚人。系統整理這些文化遺產,選擇精粹之作予以點校出版,并深入開展研究工作,這對提高湖北省的文化軟實力,擴大湖北省的文化知名度,增強湖北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覺,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所謂“利在當代、功在千秋”,其此之謂乎!
這里我要特別提到整理抗戰史料的重要意義。在紀念全民族抗戰77周年大會上,習總書記號召我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警示未來”。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湖北省是日本軍國主義踐踏中華大地的重災區,千千萬萬的民眾飽受荼毒;湖北省也是中國軍民奮起抗戰的重要戰區,寫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這一時期,留下了數以千萬計的文獻資料。這些文獻是揭露日寇暴行、批判漢奸言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第一手資料。我們用三年時間即在全民族抗戰80周年時把這些資料整理出版,將是湖北省為“勿忘國恥、圓夢中華”作出的一項貢獻。
二、編纂出版《荊楚文庫》是湖北學術界的神圣使命
近一百多年來,整理荊楚歷代文獻一直是湖北學術界的目標。清光緒年間,擔任湖北學政的趙尚輔,主持刊刻共31種、285卷的《湖北叢書》,是湖北省第一次綜合整理和大型刊刻先賢著作。民國時期,湖北沔陽人盧靖、盧弼兄弟刊印《湖北先正遺書》和《沔陽叢書》,收書90來種。在20世紀晚期,由著名文獻學家朱祖延先生牽頭的《湖北地方古籍文獻叢書》共出版前人著作30多種。這幾套叢書,都在學術界產生了一定影響。但限于各自所處社會條件、人力和財力,文獻收集范圍都有所局限,
不足以全面展示湖北省歷代的文化成就。現在,省委省政府決定編纂出版《荊楚文庫》,改變文獻整理與歷史成就不相適應的局面,使湖北省學術界歡欣鼓舞。目前,省內高校除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湖北大學外,武漢市外像三峽大學、長江大學、湖北民族學院、湖北文理學院、湖北科技學院、湖北工程學院、黃岡師范學院等院校聚集了一大批學者,社科院系統,如省社科院、荊州市社科院等單位,圖書館、地方志系統以及不少社會熱心人士,都對編纂出版《荊楚文庫》十分熱情,承擔了不少古籍點
校任務。大家有一種共識,省委省政府親自主持編纂《荊楚文庫》這一大手筆,是對幾千年湖北文化的集中總結,我們這一代學者生而逢時,躬逢其盛,完成這項任務是我們的神圣使命。我們生活在荊楚大地,喝著長江的水,吃著湖北的糧,為湖北文化建設出力,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當然,項目進程中,我們要盡量爭取省外以及海外學者的支持和幫助。
按照《荊楚文庫》工作委員會的部署,我們不僅要整理先秦至民國時期文獻,還要出版一大批湖北歷史及其文化成就的研究之作。李鴻忠書記曾經指出,地域人文精神是區域“最大的軟實力”,區域競爭最終“以精神定成敗”。在文化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的當下,我們要認真清理湖北文化資源,發掘其中富含永恒魅力的嘉言懿行,科學地凝煉具有當代價值的荊楚文化精神,使其成為湖北省最大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湖北人民引以自豪的文化源頭。
三、編纂出版《荊楚文庫》面臨的困難與相應的建議措施
編纂《荊楚文庫》是前無古人的文化工程,必然會碰到各式各樣的困難。這里主要談談兩個方面的困難以及解決措施。
一是編纂人員工作量、成果認定及其政策傾斜。編纂文庫需要一大批學者聚精會神地工作數年時間,現實狀況卻是不少學者手頭研究項目較多,而所在單位的考核機制又對湖北地方文獻整理和研究成果(尤其是文獻整理成果)不夠重視,將直接影響到《荊楚文庫》編纂的進度。為調動編纂人員的積極性,省委宣傳部已經承諾在文獻整理方面予以科研立項的支持。在此,我們還期盼高等院校、社科院等系統各參編單位的領導同志,將《荊楚文庫》編纂視為本單位的本職工作,關心參編人員的切身利益,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二是文獻復制上的困難和資源共享問題。目前,國內大量文獻收藏單位將古籍視為珍寶,在資料復制上設置高門檻,且價格高昂,對學術界帶來諸多困難(如一些非到北京國家圖書館復制的資料,有的不準復制,即使復制每次也只復制三分之一,既耗經費又耗時間)。因此,我們只能轉而尋求湖北省內各文獻收藏單位的支持。事實上,湖北省的資料儲藏是非常豐富的。湖北省圖書館、湖北省檔案館、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方志辦及其下屬相應機構,是湖北省歷代文獻的主要收藏之地。在此,我們懇請湖北省文化廳、檔案局、博物館系統的領導同志大力支持《荊楚
文庫》的編修工作,為文獻查閱和復制打開方便之門,使我們可以在湖北省內解決的資料工作,不必到省外去查閱和復制,以節省財力和時間。
我們深知,編纂出版《荊楚文庫》任重道遠。我們學術界同仁一定要以強烈的使命感來完成這項任務,將其作為學術界回報社會的良好機會。這樣,才能不辜負省委省政府的重托,不辜負全省六千萬民眾的期望,上無愧于湖北先賢,下無憾于子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