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馮天瑜在《荊楚文庫》工作委員會暨編纂出版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的發言
發布時間:2013-10-25 來源:荊楚文庫 閱讀次數:
總編輯馮天瑜在《荊楚文庫》工作委員會暨編纂出版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的發言
(武漢大學教授、《荊楚文庫》總編輯)

尊敬的各位專家和領導:
為集成荊楚文獻,承先啟后,嘉惠學林,湖北省委、省政府于2014年4月決定編纂出版《荊楚文庫》。在2014年7月《荊楚文庫》編纂出版工作啟動會議上,李鴻忠書記、王國生省長等領導同志講話,部署文庫編纂出版之經緯,昭示這一堪稱“湖北《四庫全書》”的浩大文化工程的開局。在省委省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在章開沅等先生組成的學術委員會指導下,《荊楚文庫》編輯部專家遍查資料,征詢各方意見,歷時一年有余,數易其稿(有些是第五稿甚至是第六稿),終于編出文庫書目。
李瀚章總督湖廣期間創辦崇文書局,張之洞主持湖北新政間書局集成荊楚文獻頗見成效。王葆心、甘鵬云、盧靖、盧慎之、張國淦等民間學者編《湖北文征》、《湖北詩征》、《湖北先正遺書》、《湖北叢書》,湖北省圖書館陽海清等編《現存湖北著作總錄》,皆為我們今天的工作奠定基礎。對先哲時賢的貢獻,我們深懷敬意與謝忱。
諸位同仁時下所見《荊楚文庫》列選書目,共計1372種,其中“文獻編”725種(先秦至明代281種、清代272種、民國172種),“方志編”396種,“研究編”251種,計約1600冊。“方志編”大體照單全收現存湖北舊方志,“文獻編”是從眾多典籍中遴選出的代表性著作,內以傳世文獻為主,兼取出土文獻、民間文獻等未刊文本。“研究編”包括研究荊楚史地文化、荊楚人物、荊楚風物的重要現代學術著作和工具書。
在編選書目時,注意處理以下關系:
1.先秦以“大楚”取材,秦漢以下著眼“小楚”。湖北乃楚故地,是八百年楚國的中心地帶。先秦時期,楚疆域遠大于現在行政建制的湖北,此謂“大楚”。展現荊楚文化初原,當廣涉大楚,凡在先秦時出生或生活在楚境,受楚國治理者,或與楚文化關系密切者,均視為荊楚人士,其著述為荊楚文獻。如出生在楚苦縣的老子、出生在宋蒙地的莊子,相關著作均為收錄對象。確立郡縣制的秦漢以下,荊楚范域則限于今湖北境內。
2.鄂籍人士著述、寓鄂人士在鄂著述、非鄂籍人士述鄂著述,凡有較高學術價值者兼收并蓄。
3.收錄范圍重在哲學社會科學類的著述,以傳統著述方式寫作的醫學農學等自然科學著作也在收錄范圍,不收外語作品和翻譯作品。
4.厚古不薄今。保留舊籍珍本以“存古”,是文庫的重要目標之一,凡元以前(包括元代)的著作已屬稀見,盡量全收;明清典籍,凡列入《四庫全書》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續修四庫全書》的,一律收錄;民國著作,當時或今天影響較大的,收錄其中。
5.湖北修志傳統深厚,現存明、清、民國方志品類豐富,并有章學誠、王葆心、朱士嘉等方志大家親炙湖北方志修纂。鑒于湖北方志遺產質高量大,且有些志書已成孤本,故宜將“一方之全書”的方志396種列為一編,全數收入文庫。
6.兼顧傳世文獻與非傳世文獻,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力求多側面、多角度展示荊楚文化。現當代出土文獻、民間文獻,整理本擇優選入。
7.發掘整理與搶救推廣相結合。選目以對本身具有湖北地域特色或具有史料價值、學術價值和文學成就較高的著述進行發掘整理為主,也適當考慮一些文獻的版本價值和珍稀程度,對一些確有版本價值或有失傳之虞的文獻進行搶救性整理。
8.為滿足認識湖北、建設湖北、發展湖北的需要,對研究編作頂層設計,精選已成之高質量著作,并擬定少量選題,延請學養深厚之專門作者撰述。另收錄海外學者研究湖北著作12種。
選編書目過程,遇到一些具體問題,在與內外專家溝通中,達成如下共識。
1.鄂籍人士認定:凡祖籍湖北、生于湖北,當世或現時公認為鄂人者,視為鄂籍人士,收選其著述。
2.寓鄂人士的認定:凡長期生活在今湖北境內,且對湖北的政治、經濟、文化做出貢獻者,均視為寓鄂人士。如宋代的蘇東坡,貶謫在黃州,即今天的黃岡,他的文學創作高峰、書法藝術的高峰均在此地形成。明代的李贄,很長一段時期生活在今天的麻城境內。他的主要著作,都是在這兒完成的。張之洞亦屬此例。民國以前者,選收其寓鄂期間的著述,民國時期因交通便利,人員流動頻繁,故僅酌收其研究湖北的著述,當代寓鄂人士則僅收其與荊楚研究編宗旨相符的著述。
《〈荊楚文庫〉書目》的編定,離不開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以及各相關部門的鼎力配合;離不開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界專家的鼎力支持;離不開以周百義先生為首的《荊楚文庫》編輯部,編輯部專家們責任心強,編輯實踐經驗豐富,對荊楚歷史文化具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其書目數易其稿,形成今天的這套書目。
《〈荊楚文庫〉書目》編制工作的完成,意味著下一步將要組織力量進行出版整理工作。有了美好的藍圖,需要我們進一步去落實和實施。為此,提出如下幾點工作建議:
1.擬定編纂出版工作細則。這是對作者提出的具體要求。《荊楚文庫》是一項巨大的出版文化工程,其中約有三分之二是古代文獻,需要重新整理,這些文獻的版本如何選定,如何標點和校勘,等等,需要制定一個簡明可行的操作規范。方志編有些是影印,有些是標點整理,如何確定?都需要拿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
2.資料文獻資源共享。這是對省內各高校和省市縣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提出的具體要求。省內各高校和省市縣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的文獻資料,是編纂《荊楚文庫》的基本資源保證。各單位須提供《荊楚文庫》擬收入的傳世文獻、未刊文獻、圖片資料等,積極主動協助編輯出版部門做好收集整理工作。省內各高校和省市縣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等單位,一定要以大局為重,保證資源共享,向文庫編纂出版開放綠色通道。當然,為保護國家文物,合理的收費也是應該的,這就要擬定一個合理的收費標準。
3.與出版單位簽訂項目責任狀。這是對《荊楚文庫》編輯部和出版單位提出的具體要求。《荊楚文庫》編輯部和出版單位各司其責,《荊楚文庫》編輯部負責《荊楚文庫》編輯出版工作的總體安排,負責《荊楚文庫》的出版分工;負責選定《荊楚文庫》的標識和整體設計方案;負責完成《荊楚文庫》年度出版書目的審核,并指導乙方組織作者、審核樣稿,并辦理有關批準手續;負責擬定《荊楚文庫》的出版說明、總序等;負責編輯、印制、發行各環節的費用補貼和項目驗收;負責《荊楚文庫》印制單位的招投標,以及紙張的統一訂購和調配,等等。出版單位負責圖書的組稿、編輯、校對、印制等工作;聯系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點校或編寫,并負責相關圖書的版權事宜,確保書稿的高質量;負責落實三審制度和三校一讀制度,擇優挑選編輯人員和校對人員,確保圖書的編校質量;負責落實在指定的印刷廠印刷,確保圖書印制質量,等等。
4.配套扶持政策和項目經費的盡快落實。這是對有關職能部門的具體要求。
目前,《荊楚文庫》的裝幀設計工作已經展開,在全國范圍內征集LOGO的工作已經結束,正在委托湖北美術學院視覺系團隊進行裝幀設計。初步計劃,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將推出60—80種能代表荊楚文化的著作。同時,《荊楚文庫》數字化工作也將同步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