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文庫》編纂出版方案
發布時間:2016-08-19 來源:荊楚文庫 閱讀次數:
編纂出版《荊楚文庫》主旨:全方位搜集、整理湖北歷代文獻,建立完整的研究湖北的資料系統,以深入認識湖北地域特色, 傳承弘揚優秀文化,促進湖北文化繁榮發展。
一、編纂范域
(一)三類作者文本
歷代鄂籍人士著述;
長期寓居湖北人士的代表著述;
外省、異國人士考析、研討湖北的著述。
(二)兩類文獻
囊括上述三類作者的已刊傳世文獻;
觀照并進而發掘荊楚出土文獻、民間文獻等未刊文獻,收錄其中有學術價值者。
(三)舊籍整理為主,兼采今人研究成果
文庫除重點整理古今荊楚文獻外,時賢荊楚研究論著也是構成湖北文化和湖北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文庫將選收國內外已經出版的具有學術價值的荊楚研究論著,某些研究空白領域,還將組織專家學者根據文庫要求重新組織撰寫。
《荊楚文庫》將依靠全省行政與學術、出版力量,按設計的框架,開放式運作,分期分批整理和編纂出版。
二、規模與結構
《荊楚文庫》分圖書文庫、荊楚文獻數字化文庫兩大部分。
甲、圖書文庫
圖書文庫規模1000種左右,約1200冊,5億字。分為“荊楚文獻編”、“荊楚方志編”、“荊楚研究編”三個部分。“荊楚文獻編”、“荊楚方志編”系前人著述,“荊楚研究編”系今人撰作。
(一)荊楚文獻編(500種左右,約600冊)
從先秦到民國時期的歷代荊楚籍人士的著述、其他作者(包括外籍寓鄂人士)撰寫的反映荊楚歷史文化的著作中精選有較大社會影響和較高學術價值的稿本、鈔本、刻本等,予以點校整理,歸類整理,分批出版。
荊楚文獻歸列3類:荊楚傳世文獻、荊楚出土文獻、荊楚民間文獻。
1.荊楚傳世文獻
(1)荊楚經部文獻;
(2)荊楚史部文獻;
(3)荊楚子部文獻;
(4)荊楚集部文獻;
(5)荊楚文征;
(6)荊楚宗教文獻;
(7)荊楚晚清民國文獻;
(8)荊楚報刊文獻。
前四類文獻,主要依據《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四庫禁毀書”等古籍集成完整輯錄荊楚文書(荊楚人士著述,其他作者撰寫荊楚著述)。
后四類文獻以清民之際以來所編文本為基礎,詳加增補。
湖北特色山水文獻、水利文獻、漢冶萍公司文獻、海關文獻等對湖北經濟文化產生重要影響的著作盡量予以收錄。
歷代傳世文獻按時間順序分為“先秦至唐”、“宋元明清”、
“1911—1949年”三個時段分批整理出版;近代報刊擬選取清末以來各個時期具有較大影響的湖北報刊文獻整理出版。
(1)先秦至唐荊楚文獻
唐以前湖北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是戰國時期的屈原,《離騷》等作品文學成就光耀千秋。漢代劉珍(棗陽人)等人撰寫的《東觀漢記》曾與《史記》、《漢書》并稱“三史”,人多誦習。這一時期的荊楚傳世文獻數量不多。擬將其匯編成冊。
(2)宋元明清荊楚文獻
宋代以后在某一學科、領域具有重大影響的荊楚學人代不乏人,如宋代安陸人張君房編《云笈七籤》是第一部道教書目;明代黃岡人樊維城《鹽邑志林》則是郡邑叢書之祖;明代蘄春人李時珍撰寫的《本草綱目》,被稱為“東方醫學巨典”;明代公安派、竟陵派的作品,領一代之風騷。這些文獻將按照時代順序,從宋元明清諸朝代各自精選學術類著作及代表性文集若干,陸續整理出版。這部分工作,為實際操作便利,也便于讀者檢索,將采取以書隸人的方式編排整理,也即按照作者人名來整理相關文獻,凡是同一作者的著作均安排到一起整理出版,避免傳統四部分類法中一些模棱兩可或無所適從之處。此項任務,將優先啟動前人未予整理、分量較大(如50卷左右)、具有較高學術文化價值的典籍。
(3)1911—1949年期間荊楚文獻
①湖北革命史相關文獻:武漢是辛亥革命首義地,省內關于辛亥革命的相關文獻不少;湖北新民主主義革命文獻亦很豐富。擬篩選相關文獻,進行整理編纂。
②湖北抗戰相關文獻:收入湖北抗戰時期的文獻,如《日本在長江中游地區(以武漢為中心)擴張史料叢書》、《武漢抗戰史料叢書》、《鄂西抗戰史料叢書》等。
③荊楚近代學人文集:近代以來,楊守敬、王葆心、黃侃、熊十力、聞一多等湖北學人對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杰出貢獻,擬整理出版一批優秀的學人文集。
(4)荊楚近代報刊
晚清及民國時期,湖北是創辦報刊有較大影響的省份之一。張之洞、孫武、惲代英、林育南、董必武、毛澤民、向警予、周恩來、潘梓年、鄒韜奮等均在湖北督辦或主編過報紙雜志。晚清及民國時期湖北出版的各類報刊,如《楚光日報》、《漢口中西報》、《新華日報》、《武漢日報》、《大公報》(漢口版)等報紙,《湖北學報》、《武漢星期評論》、《互助》、《群眾》、《中國青年》、《抗戰文藝》等雜志,對了解研究當時湖北乃至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有其他資料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2.荊楚出土文獻
湖北出土文獻較多,最具代表性的是云夢睡虎地的秦簡、荊門郭店的楚簡等,特別是郭店楚簡保存良好,字跡清晰,篇幅大多完整,其內容的豐富性和重要性是以往所發現楚簡無可比擬的。這些出土文獻是荊楚文化的源頭,將選取有重要文獻價值者進行整理編纂。
3.荊楚歷代民間文獻
湖北的歷代民間文獻非常豐富,散存各地。民間收藏的古籍、
手稿、抄本,所在多有,是古人的思想成果;宗譜、契約文書,乃至碑銘墓志,都是社會生活、民間風俗的反映。將通過田野調查,搜集整理這些未刊文獻,擇其具有重要史料價值者編纂出版。
(二)荊楚方志編(300種左右,約300冊)
方志是地方的百科全書,具有“資治、教化、存史”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我省現有歷代舊志約500種,并產生了像章學誠、王葆心、朱士嘉這樣的方志大家,其內容的豐富性和方志大家堪稱全國典范。目前,我省舊志收藏分散,損毀嚴重,傳本3部以下的有187種,孤本123種,這些稀世珍本,亟需進行保護和搶救。對于荊楚方志文獻,擬初步整理出版300余種。
(三)荊楚研究編(200種左右,約300冊)
荊楚研究編是以研究、述評荊楚人物、歷史、風物為主的現代學術著作和工具書,按內容可以分為荊楚人物、荊楚歷史、荊楚風物、荊楚文化工具書與研究資料等四個部分。
1.荊楚人物
荊楚人物以學術研究專著和述評為主,研究對象是歷史上對中國和荊楚歷史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人物。研究方式分為3種:一是重要人物。前人和今人均已有很多高水平的研究著作,可將這些研究著作合為一冊,這樣既反映了以前的研究成果,又可為以后的研究提供參考資料。二是人物群體述評。研究對象是各類型重要的人物群體,如軍事家、哲學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三是人物群體傳記。研究對象是某些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中的荊楚人物群體,以及出現在荊楚大地上的某一方面
人物群體,如歷代狀元、歷代名老中醫、歷代文化世家等。
2.荊楚歷史
一是通史,如《湖北通史》、《武漢通史》等。
二是學科史,如社會發展史、文學史、財政史、農業發展史、水利史、商業史等。
三是專題史,如人口變遷史、地理沿革史、漢劇史、漢繡史、楚學史等。
3.荊楚風物
荊楚風物的研究和描述對象,是具有荊楚地域特色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現象與風物景觀,包括民間習俗、傳統建筑、民間文學、民間傳統藝術和工藝、民間信仰、民族風情、山水文化等,既有對風物內涵研究的著作,也有對其客觀形態的歸納描述。
4.荊楚文化工具書與研究資料匯編
這是為進一步深入研究荊楚文化而進行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意義非常重大。
一是工具書,如《荊楚古今地名辭典》、《荊楚古今湖泊辭典》等。二是資料匯編,如編制《荊楚歷代著述總目》、《荊楚文庫書目提要》等。以目錄方式揭示和反映文獻是古籍整理和研究最基本的方法,《荊楚歷代著述總目》、《荊楚文庫書目提要》正是這兩項基本工作成果的反映形式。
二者體例有異,各有側重,而又相互配合,交相輝映。
乙、荊楚文獻數字化文庫
為了提高《荊楚文庫》的利用率,發揮荊楚文獻在經濟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制作荊楚文獻數字化文庫。荊楚文獻數字化文庫以“兼收并蓄,古今并舉”為原則,實行開放式運作,目前可依據《荊楚文庫》的基本資料進行數字化建設,將來再陸續收入一些新的確有重大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1. 荊楚文庫數字版
所有入選《荊楚文庫》的圖書都將進行數字化改造,以適用于新媒體和網站的數字化傳播。
2. 荊楚文庫資料庫
所有《荊楚文庫》的相關資料,以及因受《荊楚文庫》篇幅
所限暫時不能安排整理出版的荊楚文獻、當代學人的研究著作等,也將通過數字化改造,形成一個基本完備的多版本、全品種的資源數據庫,并設立公益網站供廣大讀者免費使用,為今后廣泛和深入地研究荊楚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據不完全統計,荊楚文獻僅古代典籍部分即有4000余種,加上當代荊楚學人的著述和省外人士研究荊楚的著述,規模或達5000余種。
3.荊楚文獻數據庫
逐步建立較高層次的荊楚文獻數據庫,按主題、關鍵詞等多種方式,制作荊楚儒學、荊楚史學、荊楚文學、荊楚宗教、荊楚科技、荊楚地理、荊楚醫藥、荊楚水利、荊楚出土文獻、荊楚文物以及荊楚人物等一系列數據庫,以多種形式充分發揮荊楚文獻的作用。